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……
诸葛亮的躬耕地本来明明白白在今日之南阳,但襄阳就是有人故意绕开《出师表》《三国志》,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“荒唐剧”。
他们竟然说,诸葛亮说的“南阳”是南阳郡,当时的隆中归南阳郡管辖,南阳郡非现在的南阳。所以,躬耕地不在今南阳,而在今湖北襄阳隆中......
有点绕舌,是为了“碰瓷”。请看王景伟的新发现——
什么叫荒唐?
荒唐就是秦琼可以战关公,荒唐就是三国时期的南阳郡可以管辖汉江以南的隆中。
为什么说隆中归南阳郡管辖是个荒唐剧?
从地理位置看,隆中应该被中庐县或者襄阳郡的襄阳县管辖。
隆中离中庐县县治仅仅十里地;离襄阳郡郡治襄阳城二十里,而且都不受天然屏障汉江阻挡,隆中归襄阳或者中庐县管辖都在情理中。
反观邓县,这里的邓县是古邓县,非今日邓州市,邓州市距离隆中约为一百八十里,这个邓县管隆中显然不可能。
那么,古邓县有可能管辖隆中吗?
古邓县与古邓国有关,县治在樊城北的邓城遗址,隆中离邓城四十多里地,不仅距离远远超过襄阳城和中庐县,而且隔山隔水,中间隔山——万山,中间隔水——汉江。
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隆中和邓县隔山又隔水,路途又遥远,隆中为什么非让邓县管辖?一点不符合行政划分的一般规律。
这些距离差别在现代可以忽略不计,隆中到襄阳市十几分钟,到邓城半个小时的车程。
但在古代一是道路不通畅,又没有汉江大桥。二是基本是步行,过河靠摆渡。假如隆中到邓城是一马平川,四十里步行需要四个多小时,再加上翻山渡江,估计快一天。如果隆中地方的里保长到县里开会办事,能受得到了吗?而到中庐县城仅仅一小时,到襄阳城需要两个小时。隆中到古中庐县县治翟家垭子8.5公里,隆中到古邓城遗址19.1公里。
诚然,个别地域划分没有按照行政划分的一般规律划分,所以有人狡辩说隆中归汉水北岸的邓县属于特殊情况,隆中属于北岸邓县的“飞地”。那么,请问隆中特殊在哪里,为啥非要被北岸的邓县管辖?恐怕没人能说出特殊地方。
可以退一步,暂且把隆中看做古邓县在汉江以南一块“飞地”,但建安十三年后邓县划归襄阳郡,邓县归襄阳了,难道隆中还赖在南阳吗?所以无论怎样诡辩,隆中与南阳郡无半毛关系。
从上述事实看,三国时期的隆中不归南阳郡管辖。除非是弱智者才会认为此时的隆中归南阳郡管辖,或者是神经有问题的人才会相信隆中归南阳管辖。
从正史上查隆中是查不出结果的,正史一般只具体到县级,隆中三国时隆中的行政归属正史上是没有记载。我们只好查邓县的行政归属,按照隆中归邓县的说法。邓县归属哪里,隆中也归属哪里。正式记载建安十三年魏武设置襄阳郡,南郡北以及南阳郡南一些县划归新设置的襄阳郡,襄阳郡包括中庐县,邓城(邓县)等八县,后汉书,晋书有记载。
至于野史习凿齿的《汉晋春秋》说的“亮家于南阳之邓县……”东晋时期邓县已经不是南阳籍管辖,南阳之邓县不是荒诞极了?野史不可信,而且逻辑不通,漏洞百出,不值一驳,“历史搅屎棍”也由此而产生。
无论从地理位置分析,还是正史记载,三国时期隆中都不属南阳郡管辖。
虽然隆中归南阳郡管辖是个谬论,但偏偏“襄阳说”顽固坚持。不是他们弱智,也不是他们脑子进水,他们很聪明的,不把隆中塞给南阳郡,又如何碰瓷南阳?
于是,一个荒唐的伪命题就诞生了:三国时期的隆中归南阳郡管辖。
当“襄阳说”的说法被南阳网友驳倒时,仍然不服气,继续硬拗说南阳不等宛城。
历史再一次对这种说法打脸。南阳宛城互指,在历史上一直如此,诸葛亮后出师表“困于南阳”,包括习凿痴也是南阳宛城互指。
“襄阳说”用硬拗的办法死活不承认躬耕南阳,但历史是无法篡改的!
这里再谈谈诸葛亮为啥要隐居南阳,诸葛亮为什么要离开襄阳。
诸葛亮才华横溢,刘表自然重用之,诸葛亮叔父带诸葛亮来荆州投奔刘表就是为谋得官职,按理说诸葛亮求之不得!
事实上,诸葛亮并没有在刘表下面做事,这似乎有点超出常理。
诸葛亮了不起地方就在于能准确把握时局变化,当时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,军阀混战,诸葛亮立志救民于水火中,但越是乱世,越需择一明主!
到底跟谁混?是严肃的政治问题,把握好前程无限,青史留名:把握不好,自己性命不保,更不说救民于水火中!
诸葛明白:曹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其势不可挡,然汉贼不两立,不会投奔曹操。刘表、刘璋,张鲁皆昏庸无能之辈,迟早是曹操刀下鬼,跟这些人混吃枣药丸!投奔刘备?刘备势单力薄不成气候!投奔孙权,远在江东,可能水土不服!其它军阀不在话下,诸葛亮唯一的希望是等待明主出现。如果长期在襄阳不走,又不给刘表做事,能人不被我用必被敌人用,必然为刘表生疑心,说不定哪一天被刘表所杀,此地不可久留!
诸葛辗转反侧,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,认真分析全国形势。
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南阳,在哪里住最有利?诸葛亮一生都重视地理因素。
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,就选择了南阳,这里是一线城市,好比今日北上广,信息灵通,便于实时掌握局势走向。诸葛考虑不能居于闹市,否则为刘表的人发现被请回去。
诸葛来到卧龙岗看有虎踞龙盘之气势,是隐居难得风水宝地,这里距市区很近,又处于南襄大道旁,能通过路人了解襄阳情况。他住下后,表面每天读书耕田,暗地里不时地走下岗询问北边的曹操,南边的刘表,暗暗了解国家形势。他在这里潜龙勿用,等待时机出山,这就是隐居求志。
以上可见,诸葛亮在对隐居南阳这段时间刻骨铭心,正是隐居求志的体现。
“襄阳说”的误区在哪里?
诸葛亮在襄阳呆过也在南阳南阳躬耕,如果说“臣本布衣,寓居襄阳,躬耕南阳”自然没有历史纷争。
诸葛亮明明在襄阳生活过但一句“躬耕南阳”令襄阳无法接受,于是就千方百计否认南阳,南阳只好被动反驳,躬耕地之争由此产生。
如果襄阳换一种思维承认“寓居襄阳、躬耕南阳”自然没有争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