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《管子·禁藏》有云:“不作无补之功,不为无益之事,故意定而不营气情。气情不营则耳目谷,衣食足。耳目谷,衣食足,则侵争不生,怨怒无有,上下相亲,兵刃不用矣。”忙,是干事的表...
《管子·禁藏》有云:“不作无补之功,不为无益之事,故意定而不营气情。气情不营则耳目谷,衣食足。耳目谷,衣食足,则侵争不生,怨怒无有,上下相亲,兵刃不用矣。”忙,是干事的表现、成事的基础。然而,忙而无功、忙而无益的忙,就是白忙、空忙、瞎忙。为民办事忙,既要考虑群众的需求,又要有科学的决策来考虑其长远的影响,不能只为“看起来很忙”,而令自己陷入事务主义怪圈,有勤奋之名,无尺寸之功。
作风不佳,工作抓瞎。推进作风长效机制建设,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能够知可为与不可为,分清权力利害,厘清认识误区。正所谓“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”党员干部既非圣人,倒也不妨效仿圣人之法,凡事由小做起,由细做起,从关系百姓利益的点滴做起,排民忧解民难,认真守好自己的岗位职责,切忌急于求成,“一口吃个胖子”。
有道是“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”推进作风长效机制建设,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能够把好思想的“总开关”。想得通,抓得实,才能出真绩、见实效。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能够自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纪律观念,牢固树立宗旨意识,始终以对党、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坚持权为民所用,利为民所谋,以实实在在的作为干出一番成就。
千忙万忙,不抓落实都是瞎忙;千条万条,不去落实都是“白条”。推进作风长效机制建设,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能够以实为依托,强抓落实。世间万事成于严,作于实。实则正,严则方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处处从严上入手,以严行事;向实处着力,凭实立身,无疑是推进作风建设的不二法宝。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能够狠抓落实,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之以恒,以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敢于迎难而上,以务实之举推进作风转变。
作风建设关系百姓民生,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保障。党员干部要从严从实推进作风长效机制建设,勿把为人民服务当做“忙给别人看”的面子工程,切实从自身做起,忙有所思,忙有所值,在忙碌中实现作风转变,推进作风长效机制建设。
“苍蝇”的“老虎”病变要警惕!
日前,中纪委官网再次点名道姓通报193人,其中近六成涉村干部。这让公众的关注点再次聚焦到了如何有效监督治理村级权力生态,也由此感受到党中央对村干部腐败治理的高度重视。此举也释放了一个强力信号,中纪委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群众身边的腐败,纯洁“末梢神经”。
十八大以来,小官腐败问题逐步走进公众视野,各地曝出村干部集体或个人违纪违法案件。这些案件大多涉索贿贪污、挪用公款、套取国家补贴、农村集体土地征用、房屋拆迁、农村贿选等。乱象暴露出村级权力监管的盲区。村支书、村主任等村“一把手”往往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个人强势,在基层政权中实行“一言堂”。少数村干部在利益驱动下容易抱团作案,极易突破审批、财务监管等制度制约。另外,村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,一些村干部法治意识淡薄,认为“村官”不是“官”,法律管不到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反腐之风强劲,始终坚持“老虎苍蝇一起打”。今年年初,中央1号文件继续关注“三农”问题,特别是专章部署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”,要求农村治理必须有法可依、依法办事;今年7月,最高检部署开展为期2年的集中惩治和预防惠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,重点围剿农村“苍蝇”……利剑频出, 彰显中央的整治力度和决心。
虽然村干部是“比芝麻官还小”的官,但由于村干部们身处群众之中,是党和政府的“末稍神经”,其一言一行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,因此如果不严格约束监督村干部就会导致基层工作基础不牢,群众利益就会地动山摇。要从根本上扭转“村官大贪”现象,从而打造良好的村级权力生态,必须用法治方式和制度手段。首先,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,实行村务公开,不断健全民主评议,畅通群众监督举报的渠道。其次,推进村级反腐的制度化建设,让纪检力量下沉到乡村。如此形成长效机制,才能建立一支作风过硬的村干部队伍,为保障群众利益建立坚实的廉洁防线(刘安文)。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本网站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本网站的作者姓名; 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本站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 3、因使用本网站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本网站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 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本网站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 编辑联系QQ:3128640874------大国风采网